——·前言·——创盈在线
8月24日是乌克兰的独立日,这一天,基辅洋溢着庆典的气氛。而远在莫斯科,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则接受了美国媒体的采访,对乌克兰的主权与独立提出了俄罗斯方面的解读。他的发言中,大部分内容依旧是老调重弹,无非强调:若乌克兰不接受俄罗斯提出的停战条件,就别妄谈真正的国家地位。但在这一番说辞之外,拉夫罗夫也谈及了普京和泽连斯基迟迟未能会面的原因。
过去,他已经列出过种种理由: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抱怨乌克兰不愿回应俄方诉求,甚至提及筹备峰会需要时间准备等。这些理由时紧时松,背后都折射出俄罗斯对谈判进度的盘算。
展开剩余86%——·独立的外交攻防·——
这天的基辅街头创盈在线,蓝黄相间的旗帜与人群的欢呼交织在一起,节日气氛浓烈。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另一头,拉夫罗夫对着美国媒体冷不丁抛下一句话:“普京从没向特朗普承诺过一定要见泽连斯基。”此言一出,宛如一枚精准投掷的外交炸弹,直接击碎了此前营造的氛围。
要知道,就在六天前,特朗普还满怀信心表示“俄乌即将直接进入和平谈判”,一周前的美俄阿拉斯加会晤中,美方也提出提升谈判层级的共识。如今,俄方的一句轻描淡写,立刻让华盛顿之前的设想化为泡影。
更耐人寻味的是,拉夫罗夫的语气带着法律文书般的冷静和精准,不再直接质疑泽连斯基的合法性,而改用“未承诺”来巧妙规避。相比之前的“否定对手”,这番话更像是重新划定调解的框架,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随后,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再添一句“会晤尚未列入日程”,等于为这一说法加上官方印章,让争议空间更小。
白宫的反应迅速而复杂。特朗普才在22日放话“若两周内无进展,将可能实施大规模制裁”,如今俄方的回应却像一记冷水,直接削弱了美国调停的力度。本该由美俄首脑推动的俄乌会晤前景,突然变得扑朔迷离。与此同时,基辅独立日的授勋仪式上,泽连斯基亲手为美国特使凯洛格颁勋,这一细节更像是对俄方冷遇的无声回应。
——·俄方态度·——创盈在线
拉夫罗夫的表态并非临时起意,而是俄罗斯外交策略逐步演变的产物。几年来,俄方关于“见不见面”的理由频繁更换:最早强调泽连斯基“合法性不足”,继而转向“乌克兰不满足俄方条件”,后来又称“筹备峰会需要时间”。现在改口“从未承诺”,说明俄罗斯在不断调整话术,以适应战场与外交局势的变化。
这种转变与近期的僵持局面密切相关。8月18日,白宫会议中,特朗普提出“俄乌或许需要交换部分领土”,此举暴露了美国急于达成结果的姿态。俄方敏锐捕捉到这一点,便在21日抛出新说法:“泽连斯基仍未废除禁止与普京直接谈判的禁令。”如此一来,责任巧妙地转嫁给乌克兰,看似合乎逻辑的说辞,实际上构成一个完整的推诿链条:乌方要么不合法,要么没诚意,要么没走程序。
乌克兰方面也迅速回应。23日,泽连斯基强调“乌克兰绝不会拱手交出领土”。这句话直指双方的核心分歧,也再次揭开了问题的实质。即便禁令取消,领土归属、北约地位与安全保障这些难题,依然横亘眼前。俄方强调“未承诺”的本质,就是用程序化的表述来掩盖实质性的矛盾。
——·战场僵局·——
外交话术的变化,最终都要回到战场态势上来。拉夫罗夫在采访中还称“西方国家和乌克兰试图破坏俄美两国总统确定的谈判进程”。这不仅是指责,更是直白点出了俄罗斯的策略:拖延战术。
当战场局势胶着、无明显突破时,谈判桌上延宕的策略就显得尤为关键。从早先的“需要筹备时间”到如今的“未承诺见面”,每次换说法,都是在为战场争取喘息与布置的时间。
特朗普显然低估了外交博弈的复杂性。他试图用商业谈判的节奏来推进政治进程,先是定下“月底前见面”,随后改口“两周内看看是否可行”。但外交的节奏从来不会照搬生意的模式。拉夫罗夫用“普京愿意在议程确定后再与泽连斯基见面”这种看似退让的表达,既不丢掉愿意对话的形象,又牢牢攥住主动权。
战场上的现状则让俄罗斯底气更足。乌方虽声称“俄军袭击造成火灾和伤亡”,但前线没有明显变化,局势相对稳定。拉夫罗夫坚持的目标是“彻底消除乌克兰境内对俄罗斯的威胁”,这注定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俄罗斯的逻辑中,多拖一天,就多一分把战场优势转化为谈判筹码的可能。相比仓促会晤,耐心拖延显得更合算。
发布于: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