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韩国总统李在明搭乘专机抵达美国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迎接阵容冷清至极海纳策略,仅有美国国务院副礼宾长艾比·琼斯和一名韩裔美军上校露面。整个过程不到三分钟,既没有礼炮齐鸣,也没有仪仗队列队,更别提鲜花铺场,唯一的“礼物”只是一枚镀铜纪念币。韩媒形容这是“史上最低规格的礼宾待遇”,与2008年李明博访美时小布什总统亲自到场迎接的热烈场景形成了强烈反差。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李在明在动身前还特意绕道日本,与首相石破茂进行了一次长达三个多小时的闭门会谈。他希望从石破茂那里学到应对特朗普的“秘籍”。石破茂总结的核心技巧有两点:在公开场合避免正面反驳,多加赞美以满足特朗普的“面子”;而真正的核心诉求要私下沟通,尽量绕开他的情绪雷区。石破茂本人曾半年内三次会晤特朗普,英国首相斯塔默也靠类似方式争取到查戈斯群岛协议的支持,因此这套经验被视为“实战有效”。
展开剩余79%然而,李在明刚登上飞往美国的专机,就亲手让这份“锦囊妙计”作废。他在机上接受随行记者采访时,当众拒绝了美国的两大要求:一是驻韩美军任务的战略灵活性升级,二是修改刚签下的农畜产品协议。特朗普一向视公开场合的让步为“软弱”的表现,李在明的这一番硬话,无疑触及了他的谈判底线。于是,抵美后的冷遇便顺理成章而来。
白宫安排的正式会谈仅有30分钟,全程公开,没有闭门磋商的机会。这种规格与今年2月泽连斯基访美时如出一辙,议题压缩到防务和经济矛盾,双方分歧在镁光灯下被彻底放大。石破茂传授的“幕后沟通”策略,还没来得及发挥作用,就被李在明的强硬表态扼杀。特朗普的“怠慢”并非一时意气,而是对韩国战略摇摆的精准敲打。
矛盾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首先是经济层面:美国要求将7月达成的“3500亿美元对美投资”协议落到纸面,并且90%的收益必须用于美国国内,资金流向完全受美方控制。韩国舆论痛斥这是赤裸裸的“卖国”,担心经济主权被架空。李在明虽在出访前强调“绝不屈服”,但美方以“取消峰会”相威胁,韩国陷入进退维谷。其次是军事问题:美国提出将驻韩美军任务范围扩大至台海,同时要求韩国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目前仅为2.3%)。李在明虽明确表示“难以接受”,但美国选择在公开会谈中当面施压,意在逼迫其当场表态。第三是外交平衡:李在明一边强化美日韩合作,一边派特使访华释放“不选边站”的信号。然而特朗普政府以冷遇回应,强硬要求韩国必须明确站队。
石破茂的“以妥协换空间”策略在特朗普眼中毫无价值。在他的逻辑里,日本和韩国的“讨好”只会被视为弱势,从而助长其狮子大开口的习惯。相比之下,中国能与美国对抗,正是因为其具备强大的经济与战略底牌;而在安全高度依赖美国的格局下,韩国缺乏真正对等的筹码。李在明希望借鉴日本的经验来“四两拨千斤”海纳策略,却忽略了特朗普对“公开服从性”的执念,专机上的强硬发言直接触发了“惩罚机制”。
更棘手的是,这场外交失利引发的后果远不止于礼遇尴尬。青瓦台内部评估显示,一旦驻韩美军卷入台海冲突,朝鲜的导弹可能在30分钟内覆盖首尔,韩国几乎无力抵御。经济上,3500亿美元投资协议换来的只是部分关税减免,现代汽车的零关税待遇反而被提高到15%,能源供应也被美国LNG绑定。《朝鲜日报》尖锐批评:“花巨资换关税,完全是当冤大头!”
国内政治也被点燃。在野党打出“卖国”横幅包围总统府,李在明的支持率从63.3%急跌到51.1%。讽刺的是,他访美前还与三星等财阀代表闭门会晤,试图换取经济界的支持,却被质疑为“牺牲国家利益换资本”。韩国社会越来越担心,外交上的屈辱和经济上的让步,最终会把国家逼进死角。
不过,局面并非毫无转机。李在明坚持将此次访美定位为“务实工作访问”,刻意弱化虚礼,把焦点放在实质谈判。同时,他也在加快多元外交布局:推进南北对话,借APEC峰会协调中美关系,甚至尝试利用韩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作为谈判筹码。若能成功发挥“不可替代性”,韩国或许能重新在美韩关系中争取到一定的主动权。
然而,当“美国优先”撞上“朝鲜导弹30分钟抵达”的生死命题时,夹缝中的韩国如何自处?石破茂的锦囊在特朗普的交易逻辑下,最终化为一张撕碎的废纸。此刻青瓦台最担心的,已不是总统个人的颜面,而是街头高举“反对美军扩张”标语的民众抗议。那位递上纪念币的韩裔美军上校,也被韩国网民“人肉”推上热搜。那一瞬间,他递出的不仅是一枚纪念币,更是大国博弈中小国无奈的缩影。
李在明手里的镀铜纪念币,如今成为韩美关系的新隐喻:虚礼取代了实质,交易凌驾于情谊。石破茂的锦囊失效,说明传统盟友模式在特朗普的“利益提款机”逻辑下已难以奏效。若韩国真想摆脱“棋子”的身份海纳策略,唯有借鉴中国的“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理念,积累足够的实力和战略定力,才能在霸权博弈中保住自身的利益底线。
发布于:天津市富通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